【争创“双一流”】研究生教育:改革激发活力 创新赢得先机

在2016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中,我校申报的13个项目全部获得资助,经费资助立项数位列山东高校第一位;在2016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立项中,我校申报的18个项目中有17个获准立项,立项率居山东高校首位;我校研究生连续三年荣获“齐鲁晚报杯”十大优秀学生……

近年来,我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在研究生招生办法、培养、导师遴选等重点环节、热点领域、关键节点上,大胆亮剑,破冗除弊,用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赢得先机,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各类评选中稳居全省高校前列,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被教育厅作为“工作样板”在全省推广。

招生改革:小杠杆改变大磁场

“研究生招生计划打破‘大锅饭’分配,拿出30%的指标作为激励性计划,扶优扶强,让能者多劳,优者多得。”研究生处处长李兆祥对记者说。

2015年,学校出台《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暂行办法》,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根据这项办法,招生计划采取校院两级分配办法,70%按照学科和导师数量分配到学院,30%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竞争性分配。

教学科研立项、研究生指导质量、优秀导师、优秀学位论文数量、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质量指标”,是在竞争中获得加分的重要砝码。在兼顾学科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对一流学科和学校重点培育建设的学科进行倾斜,通过良性竞争,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

在2016年招生计划中,数学获得7个博士招生计划,中国史获得5个博士招生计划,化学与化工学院一次性增加了19个硕士招生计划名额。正是这30%的小杠杆,撬动了招生工作的大磁场。从学校、学院到每一位导师,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深入人心,进而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导师选任:不看身份看贡献

“增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109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137名……”2015年7月,学校发文公布研究生指导教师增选结果。其中,6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成为我校历史上首批中级职称的研究生指导教师。

李兆祥说:“不看身份看水平,不论职称论贡献。对待人才,我们不拘一格,只要有成绩、有能力,优秀博士学位的讲师也可以申请成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职能部门,我们的工作原则是搭建平台、鼓励拔尖、服务发展,而不是划定条条框框,限制老师们的成长。”

打破导师“身份意识”,改革导师遴选办法。学校将研究生导师管理权下放到各学院,学院按要求自行组织导师遴选工作,由学校备案审核。遴选时间由四年一次变为一年一次,缩短了导师选任时间,让更多优秀导师去指导学生。对导师的考核,改变了过去需同时具备多项条件的硬性规定,针对学科差异等特点简而化之,为导师们的学术成长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只需满足相应的论文、著作、项目等其中一项便可继续担任导师,考核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务实。

学校出台了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措施,将优秀学位论文、学生获奖情况等,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优秀与否、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指标,促进导师队伍的成长发展。目前学校已将研究生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和盲审结果等,与导师招生计划挂钩,以此督促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质量。随后,学校还将建立完善“质量约谈”机制,本着“鼓励为主,约束为辅”的原则,通过“质量约谈”,发现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强化对导师的指导管理。

制度建设:敢于做先行者

2016年上半年,教育部公布了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我校成了山东省继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后的第三所试点高校。

“在山东省属高校中,我们可以说是第一个按照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校,并且从2014级研究生开始已经实施新的培养方案了。”李兆祥告诉记者,要想走在同行的前面,就要时刻保持对政策的敏感性,并且敢于做改革的先行者。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的学科体系,提出要按照一级学科来进行研究生培养。学校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及时作出调整,修订培养方案,改变了以往一级学科下每个二级学科都要有培养方案的状况,为每个一级学科设置四至五门学位课,具体专业方向课程分别设置。按照一级学科宽口径的研究生培养,有利于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科空间,李兆祥说。

新学期刚开学,有着海外求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教育学院孟令奇教授,同其他几位老师,为全校研究生开设了《基于大数据的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双语选修课,把计量方法引入到人文社科研究中去,开拓学生的国际化科研视野,同时指导文科学生学会利用数据材料来撰写学术论文,受到同学们的热捧。孟令奇教授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直接催生这门新课程。”

为了配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推进,研究生处出台了相关的配套举措,鼓励教师联合开设讲座、重新开设新课,从而催生了一批全新的课程。此外,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路径,支持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直接引进课程,直接使用引进单位的高水平的教材和师资。

为培养一批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课程,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2015年学校启动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核心课程建设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每个一级学科建设2-3门课程,课程要反映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50-60门课程,目前已立项建设的核心课程22门。

此外,学校出台了研究生校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选题资助、研究生学术会议资助、科研论文奖励等政策,设立了全覆盖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科研水平。学习优秀的研究生可获得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的资助,更优秀者可获得学校“圣地英才奖”。目前,“圣地英才奖”设立以来共发放两次,5名同学每人获得一万元的“特别奖”,179名同学获得优秀奖,奖金总计发放四十万元。

近年来,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修(制)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教学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及《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等20多个文件,建立了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的制度,初步建立起新形势下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制度。其中,不少探索走在了全省前列,受到教育厅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过去三年,我校入选省级优秀博士论文6篇,入选率100%,数学学科连续9年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入选19篇,入选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在山东省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省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等申报和评选中,我校的获奖比例列省属高校第一,项目总量列省属高校前列。李兆祥说,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将紧紧抓住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不断改革创新,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建设孔子家乡百年学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宋广新 刘萌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刘萌)

 

发布:米兰,米兰(中国)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