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争创“双一流”】历史文化学院:改革创新谋发展 稳步提升争一流

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历史文化学院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实现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各项事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务实谋发展, 办学实力逐步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新上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初步形成了突出历史文化优势、彰显齐鲁文化地域特色的专业群;组建了杏坛学堂“国学卓越班”,认真落实卓越人才培养措施,第一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60%;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新建各专业教育实习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十数个;所有专业北京、西安教学实习得以实现;获得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1项;一项教学成果获得学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项,获得学校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历史学讲课比赛二、三等奖各1项;新增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多次获山东省专业评价第一名。

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山东省“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专门史”和山东省“十二五”强化建设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孔子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各项建设任务目标,并获得优秀成绩;中国史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审核认定为山东省首批一流学科;牵头成功建设山东省协同创新计划“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新建立“中国南海及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外交遗产研究中心”、“儒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3个校级研究中心,与社会力量联合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合理调整了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方向,新增全日制专业学位型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旅游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全国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2项,“优秀教学设计奖”2项。学科发展平台更加深厚,研究生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学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鼓励学术创新。2010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近50项,其中与孔子文化研究院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10余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5项,山东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余项。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讲座80余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史学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1次,承办山东省社科论坛(重点)学术研讨会2次,协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济宁卫星会议1次。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关于人才的政策机制,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工作力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我院留岗到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10余人,进博士后工作站10余人,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做访问学者7人,另有2人入选国(境)外进修访学计划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国内名校培养的优秀博士生9人,特聘教授1人,聘任兼职教授若干人;新增博导5人,入选山东省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1人、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 1人。

学生工作成果丰硕。历史文化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工作,在班级建设、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收获丰硕成果。在班级建设方面,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1项、省级先进班集体4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孔子文化月系列活动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优秀奖;“儒家文化齐鲁行”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实践团队、连续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团队,“国学小课堂”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获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一等奖)2项;洙泗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大学生百佳创业社团,在两岸“儒风雅社”社团评选活动获校园影响力奖,在山东省社团传统礼仪展示大赛中获一等奖。

团总支连续五年荣获“五四红旗团总支”;辅导员王建阳同志获山东省十佳辅导员称号,并获得第八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学生获山东省“国学达人挑战赛”冠军、季军、二等奖各一项,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获二等奖一项。

追求新目标,推动事业发展上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紧紧抓住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进入国家“十三五”立项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拓展新视野,瞄准新目标,集聚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协调发展,协同创新,把学院建设成为传统文化研究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平台。

发挥一院多学科的优势,大力推动学科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紧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寻找新机遇,激发新动力,突破传统历史学科方向,培育文化产业、文物与博物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特色外交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形成3-4个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创新研究团队;并通过激发这些团队的学术创新能量,力争获得包括重大、重点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2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以上,取得科研经费500万元以上,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显著增加。

以大项目和大工程带动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山东省和学校对一流学科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大力招聘顶尖专家学者,在学科规划发展与科学研究方面拿出大手笔;力争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为牵引的孔府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工程在未来几年凸显出在世界孔学界的影响力;打好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的最后攻坚战,汇集更多的精品成果;在“历史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紧盯教育部国学专业的设置情况,为学科专业发展寻找新契机。利用好这些机会打出知名度,推出新品牌,提升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稳定办学规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强化学生从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从业竞争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抓特色、重实践,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努力打造和提升“孔子文化月”系列活动、儒家文化齐鲁行、洙泗讲堂系列高端讲座等活动的品味。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质与量的协调统一发展。“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大培养与引进力度,争取教师数量达到60人以上,专任教师达到51人,有海外学习经历和背景的教师达到20人以上,新入选省级以上人才3人次,新入选学校1361人才6人以上;同时,力争引进全国知名专家1-2人,柔性引进全国著名专家2—3人。

充分发挥学院在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已有优势,引领全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带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建设。以山东省重点教改课题为牵引,倾力打造“孔子与《论语》”校本课程,力争建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网络公开课程,并为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做准备。

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在“十三五”期间,召开2次国际学术会议,5-7次国内学术会议,承接来校访问交流的国外学者20人次,国内来校访问交流的学者200人次。利用一流学科和学校提供的有利政策加大教师访学和学生交流力度,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国(境)外高校访学,其中博士生全部到国(境)外高校访学半年至一年。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李文振)


发布:米兰,米兰(中国)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