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二五 献礼六十年】生物工程:“一条主线 三个强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文,对全省普通本科高校35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予以财政支持,每个专业资助建设经费300万元。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获得资助。

生物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在生物制药、生物资源、生物材料、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享有一定的声誉。2012年成功申报山东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为国家教育部综合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3年加入到我校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几年来从“专业+技术特长”的创新人才培养到“理工结合实力型”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理念更加明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

厚基础 重实践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坚持以“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实践应用”的教学理念,以“一条主线,三个强化”为主体教学改革思路。即“融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企业所需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主线”;“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服务于实践应用的理念”,“强化应用技术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策略”,“强化实践过程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并整合学院的整体优势,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资源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工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结合的“生物工程实力型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完善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按学科大类打通,设置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环境、生物工程多领域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保障工科学生理科知识储备宽度和知识厚度,为工科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完成高品质的专业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与开设逐步实现与行业标准相贯通,行业企业师资占主导,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教学组织;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时空弹性立体化培养,建立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实力型人才培养,为我省大中型企业培养一批掌握生物工程、工艺先进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培养具有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指导的高技术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点。近年来,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分子生物实训室、生物制品/药品实训室、发酵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生物技术组培实训室等多个生产性实训场所;拥有抗生素中试生产线、啤酒酿造中试生产线、发酵乳制品生产线等实训设备。先后与山东鲁抗集团、鲁南制药集团、燕京集团、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日照市岚山食品药品产业园等多家公司建立校企协作关系,学生与校外实训基地“零距离”接触。另外,学院与鲁抗集团、燕京集团、鲁南制药公司成立了联合开发实验室,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实现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双赢”。完备的专业实习实训平台为“理工结合实力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保障。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呈上升态势。该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为中坚力量,知识结构完整、年龄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及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正教授11人(泰山学者1人、省“突贡“1人、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双师型教师占30%,行业理事7名,多名教师受聘于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担任专家、技术顾问等职务。先后引进来自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有6位技术人员长期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开放办学成绩较显著。2011年建成“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强化)”,2012年新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基地”和“海洋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实验室”。在原有实践基地基础上,又相继与燕京集团三孔啤酒厂、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日照市岚山食品药品产业园等公司企业合作,做为生物工程主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根据实验区专业试点方案计划推广采用案例式的教学需要,课程实验和项目实训案例库建设已经启动。

突出特色 强化优势  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在试点建设期内,生物工程专业将主要围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等重点内容开展建设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采用“3+1弹性+1弹性”模式。实行“9+X+Y”专业课程设置方案。9为统一设定的9门学科基础课程,X为工程基础板块,Y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第四学年(1学期弹性+1学期弹性)创造弹性时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企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生物工程生产和开发项目中经历科技开发和生物工程生产的全过程。二是建立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提炼出12门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课程模块进行重点建设,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设立可自由选择的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多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争取设立“新技术新进展和企业科技”课程模块,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特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增加本科生基金的资助,鼓励2,3年级的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更大面积的开放基础实验室,更大程度上开放研究性开放实验室。

改革课程体系。一是以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体系。针对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技术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架构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贯穿生物工程上、中、下游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二是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创新课程群建设。发挥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本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需求,与企业共建,抽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工程师、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较强的教材。三是凸显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整合课程间知识点的衔接,强化学生工程化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时间、场合、形式上给予足够的自由度,给学生提供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工程实践舞台。四是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完善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强化课程管理;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课程论坛,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能力。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全面树立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以开放式、研究性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活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项目,构建“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四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能力培养。三是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全面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和科研室,学生可自主选择综合性实验,并参加考核。四是将毕业实践环节中的综合性实验、毕业论文有机联系,综合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建立鲁抗、鲁银医药合作培养平台,燕京集团、久宝晟鑫合作培养平台,孔膳、岚山合作培养平台,生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学术型模式);专业课程根据平台设置四个专业课程组,分别面向四个专业方向。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人才引进,在职提高、外聘兼职”的人才策略,建立一支素质高、校企联合的复合型的教学团队。一是完善教师聘任与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教学队伍培训制度:改革专职科研人员管理模式:鼓励实验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教学平台。二是完善教师动态考核体系。教学环节要不定期接受检查和考评,实践环节的考核由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和实践学生三方依据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指导实践的资格。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形成富有成效的监控制度体系。端正教风学风,努力为学生创造自觉成才的环境氛围和竞争舞台。四是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研发能力。拓展校企合作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空间,为生物技术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以“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级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发挥检测中心和农业推广硕士平台,做好对外服务和培训;不断开发有转让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和对外合作获得发展资金。

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实践教学的阶段式、递进式模式。遵循“夯实基础、训练技能、贯通知识、拓展能力”的原则,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四个层次进行。二是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加大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经费资助;更大面积的开放基础实验室;更大程度上开放研究性开放实验室,以保证较多的学生能进行“创新实验自选课题”的实验。三是建设课程实验和项目实训案例库。丰富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收集购置项目生产和管理案例,并选择符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企业实际开发项目,为学生搭建多层次、不同规模的科技开发实训环境。四是深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基础—综合—设计—创新”逐步推进、“启发—引导—讨论”和“发现—论证—研究”方法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相互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五是建设实习实训、产学研与就业一体化综合体。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的原则,努力扩大应用开发研究,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做到实习实训、产学研与就业一体化。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海红)

 

发布:米兰,米兰(中国)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