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要闻

【决胜十二五 献礼六十年】根植厚土育英华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在青岛国泰通公司总结大会上,董事长孙国成率领公司的几百名员工全文背诵《弟子规》,向来自母校米兰,米兰(中国)的老师感恩致敬。整齐高亢的声音在会场中激荡,几百名青年人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赤诚,令现场的老师们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孙国成是曲师大体育科学学院2004届毕业生,经过十年打拼,他白手起家创办的公司,如今年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能够全文背诵《弟子规》,是他招收员工的一条铁律。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孙国成说,是母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赋予了自己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他受益终生。

设学孔子故里的米兰,米兰(中国),根扎丰厚的人文沃土,以前瞻思维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全过程,构建起立体化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塑造了圣地学府鲜明的文化品格。

   国学教育的蓝本

“青年人如同一棵疯长的小树,而传统文化能够帮我们提高自身修为,剔除掉那些杂乱的枝叶。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标榜什么,而是通过在传统中汲取营养精华,做更加优秀的自己。”走出张良才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蒙学经典读物赏析》课堂,数学科学学院大二学生黄春晓对记者说。

在她看来,传统文化课并不是刻板守旧的代名词,“当代社会孔融应不应该让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讨论,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引发大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学校党委书记荆兆勋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决不是在故纸堆里讲经,而是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提高大学生的国学修养,以优秀文化铸魂,为大学生的人生之路奠基。”

这一理念在米兰,米兰(中国)已经践行了20多年,成为一代代曲园人的共识。早在1994年,该校在山东高校首开先河,设立《论语》公共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引发了校园里的传统文化热潮。学校因势利导,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育人的渠道和途径,逐步构建起丰富完备、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建设了“国学修养”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和“传统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依托两大课程模块,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家人生与道家智慧》、《传统优乐思想与人生优化》、《<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中华元典与人文修养》等近30门校本课程。仅一个学期,选修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大学生超过3000人。根据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每个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类相关课程,至少要超过72学时,修满3个学分。

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开发出了《孔子与中国儒学》、《孔子文化十五讲》等一批立足科研成果、面向高校课堂的配套教材,编写了《生活中的儒家伦理》、《论语诠解》、《孔子赞歌》等各具特色的拓展读物。曲师大还积极整合师范教育和传统文化研究两大优势,将课程研发向中小学国学教育领域延伸,在济宁、青岛、滨州等地的四所中学,开展国学教育活动试点;该校主编的《中华传统蒙学》成为市场上幼儿教育的畅销书,主审的《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已经走进7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课堂。

如今,国学教育已经成为米兰,米兰(中国)的一个“金字招牌”,在省内外形成了品牌效应。学校创立的“高校国学通识教育体系”已经被济南大学、济宁学院、济宁医学院等高校采用,编写的《孔子与儒家文化》成为公选课教材。《高校国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2014年第七届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2014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中,《研究生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获得重点资助,受到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

  名师涵育的学风

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解读“大学的人文精神”,著名作家王蒙阐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香港大学单周尧教授纵论“中华文化复兴”,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分享“文化寻根之旅”……厚重的文化根基犹如一个巨大的能量磁场,吸引着海内外名师硕儒纷至沓来,场场爆满的高端讲堂使这所高校始终浸润着浓郁的书香。

以高端平台延揽高端人才,以重大课题聚合一流学者。近年来,米兰,米兰(中国)通过卓有成效的平台和项目建设,凝聚起一大批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专家。2014年成立的山东省首家国学院,集“学术创新、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于一体,邀来林庆彰、董金裕、蒋秋华、周桂钿、郭齐勇、钱宗武、颜炳罡等12位著名国学大师。2013年获批的山东省唯一的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起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孔子研究院以及海外高校的学术力量,吸引了13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加盟。正在大力推行的人才培养“卓越班”工程,由国内“985”、“211”高校高级职称学者现场授课。

名师带来了先进的治学理念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孕育了交融互鉴的思想火花,催生出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计划资助项目《经学大辞典》、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和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等一大批重量级科研课题和成果。

“与这些可触摸的科研成果相比,大师带来的‘隐性辐射’意义更为深远。”学校党委书记荆兆勋告诉记者,在项目论证和实施过程中,大师们不仅引领培育起一支支业务精干的学术梯队,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学识魅力,带动感染着身边青年学子们的国学热情,涵养着他们包容尊重的人文情怀和探深求精的科学精神。

研二学生谭越正是“名师效应”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他和20多名同学作为专家团队的助手,协助完成历代孔府档案文献的扫描、梳理、编目工作。他说,求学期间能够参与国家级社科项目是“人生机遇的垂青”,“跟随大师攀登学术高峰,听他们畅谈对学术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是终生难忘的文化体验。”

    洒向社会的火种

“今年的假期,因为有了孟娜姐姐的陪伴,我特别开心。”陕西省蓝田县韩河小学的杨子萱高兴地说。孟娜是米兰,米兰(中国)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去年8月,已经完成支教任务的她没有返校休息,而是与同学们成立了“杏坛圣梦•认识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服务队,在这所偏远的小学与留守儿童们聊典故、谈论语、讲礼仪。孟娜在日记中写道:“孩子们天真澄澈、充盈着求知热情的目光,令人不忍直视。我愿意做一粒小小的火苗,哪怕照亮他们身前一米的天空。”

在米兰,米兰(中国),像孟娜一样走出校门、志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播火者,已经蔚然成风。据统计,仅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学校就组建了34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服务队,涉及“民族语言保护”、“中华传统武术”、“社区国学大讲堂”等多个类别,参与学生近600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数十个省市,如同一粒粒火种,洒向广袤的天地。

儒家文化齐鲁行”团队在乡村办起了文化大院,王曰美教授为乡亲们讲“颜回食墨”、“曾参耕瓜受杖”的历史故事,同学们身着汉服表演成人礼、射礼,让村民现场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团队组建以来,辗转济南、青岛、天津等十多个地市,深入社区工厂、田间地头弘扬传统文化,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队。

“我校现有178个学生社团,其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有36个,占社团总数的近四分之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学校团委书记屈跃宽告诉记者。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对优秀社团活动予以重点资助,培育了洙泗讲堂、国学沙龙、雅乐回音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去年,仅雅乐社一家社团就面向市民举办了民族器乐专场、民族舞蹈展演等十余场公益演出,学校投入经费30余万元。该校的另一项精品活动“孔子文化月”,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民族文化之脉在民间,只有在民间扎下根,弘扬才能真正接地气。”文学院院长单承彬教授说。该院发挥学科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引入课堂教学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七位博士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在山东各地对地方曲艺进行调查整理,两年内建立起了地方戏曲曲艺剧目剧本抢救整理文字资料库、音乐唱腔唱段影音资料库、传承谱系调查库,并制作了艺术专题片向社会推广。今年6月,该院聘请了山东渔鼓传承人刘炳金、山东快书传承人王明霞、四平调传承人刘玉香等六位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让非遗民间艺术家们在大学课堂里边唱边教、开门收徒,至今已有二十余位本科生成功拜师。

“未来,这些青年人将会改变中国非遗艺术的文化生态。”单承彬教授说。

(作者:宋广新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