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叫大学,有一种情怀叫母校。
2025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将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开设“我来讲校史”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这期让我们共同倾听退休教师陈复昌讲述的曲园故事。
讲述人:陈复昌,1979年8月调入米兰,米兰(中国)工作,曾任艺术系副主任,校图书馆、 语言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校庆展览,三十年前的回顾纪事
1995年10月是我们米兰,米兰(中国)建校四十周年华诞。历经风雨,办学孔子故里,根植儒家圣土的全体师生员工,满怀热忱地欢迎校庆节日的到来,喜庆气氛越来越浓。
学校以党政领导为主体成立了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吸收各有关部门和院系所等单位负责人参与,建立了综合性办公室。关于校庆宣传方面主要有六项大的任务。居首位的是办一个名谓之《辉煌四十年》的校史展览,这在我校有建制以来,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再是组织人员编写出版一部四十年来的校史,编印一本较高标准的校庆专题画册,摄制一部反映学校发展史和近时期以来成就业绩的专题电视片。再是要求《曲阜师大报》值学校节庆之际,办一期扩大版的号外彩印特刊。此外,在舆论的常态宣传上,由校报和校广播台分别设置“迎校庆”专栏和专题节目,当然还有各教学院系和科研所室及各机关单位部门的对应承接活动等。
以上诸项任务,除校史编写有专门班子投入外,其他各项工作的大部分任务都由党委宣传部承担。时任宣传部长的孙文亮同志和任副部长的我深感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四十周年校庆大展这样一个跨越时空四十年、多层面、宽维度的综合性校史展览且不说该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和多少功力的调动投入,但就办展时间来讲,至少要有一年的充分准备才能完成。
首先是主题拟定、脚本撰写、组织健全和队伍分工等为全程工作的第一阶段;然后进入图像拍摄、展文编辑、版面创设和展品制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展览收官的最后阶段,即展馆全方位装修美化、灯光设备、所有展板、展品、展件,包括大型沙盘的有序入馆摆设,万事齐好,等待内审,此为展览初成。但我们承接任务的此时已到六月中旬,而办展现场仅见到了老图书馆三楼东大厅腾出空房,粉刷了墙壁,制作了部分展板,这可是距预定校庆节日十月下旬仅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而且暑假在即,大多数教职员工休假疏散,各学院学生人走校空,特别作为中坚力量的大部分教师,都要分别到各函授点执行教学任务,最多一周才能返校一次。这就给作为展览图片主体的人物拍照,又特别是教学科研的集体活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特写镜头等事宜,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秋季开学时间在九月上旬,这无疑是办展必须面对的难以克服的一道难关。学校校庆必办的展览大事,使校领导处于两难之间。若不办展,舆论已经造出,影响不好;若办下去,时不我待,没有把握。
听了校领导的谆谆嘱托,想到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我们宣传部全体同志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时任校党委书记的谷汉民同志和后续接任的解授禄同志,以及分管宣传部的校党委副书记张顺清、分管教学工作的杨述胜和分管科研工作的周家云两位副校长都为我们办好展览给予极大鼓舞,为我们壮胆、撑腰、鼓气。我与宣传部孙文亮部长是铁板搭档,他坦率地说,千斤重担咱俩挑,我给你个团队,你要放开手脚干,有宣传部全体同志做后盾!我深感欣慰,决心全身心地投入,一定把展览办好。
非常时段,非常任务,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我是从这几点上突破难关的:
一是明确展览主题,将校史展改定为教学科研成就展,一展多能,以展带史,尽量满足多部门多层面师生员工的心愿。
二要抓好两件要事:一是日夜兼程,写出办展的总体思路和设计纲要。将展览横向分为六大部分,可概括为建校历程、教学业绩、科研成果、后勤保障和党政管理以及蓝图远景六个方面,教学科研为主要展段;展览纵向分为段、面、条、块,即从教学院系到科研所室,根据规模大小划分展段,设置席位。每个展段凸显三级标题,多图片,少文字,把展览办成连环式的大画报,而不是彩印报纸,更具观感审美效果。展览并拟定三条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突出人物,使其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以段定位,分而治之,使其具有参与感和责任感;以点带面,统筹兼顾,使其具有亲切感和全局感,并将《展览纲要》印发成册及时发送到各有关单位,大约几万字,对每个参展单位都提出具体要求,大大方便了参展资料的提供和上下联通工作,各级人员一致反映便于操作,心中有数,为后来的办展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要在即将放暑假的半个月内,抢抓学生集体活动和个体特写的图片拍摄,“抢”字当头,宁多勿少,以防假期展览整体工作的停摆搁浅,有误时机。我认为这是在非常态情况下圆满完成办展任务关键中的关键,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重中之重。
三是抓展览全盘设计的同时,调兵遣将“抓壮丁”,构筑队伍方阵。在一周内建成能打胜仗的团队。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省地县都还没有专办展览的文化企业机构。我们学校所在的曲阜(县级市)除几个照相馆外别无依托,如今用电脑操纵图片制作在当时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参展人员能者为师,除图片洗印外,都是手工操作,这就是“小米加步枪”吧。
四是立下“军令状”,在当年十月中旬之前一定要圆满完成办展任务;工作“倒计时”,日清月结,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展览板全部入道上墙,分阶段抓好参展单位“责任制”落实,根据参展单位规模大小、内容多少,量体裁衣,完成一段验收一席,免得“盘子喝水平拥”,到后来有单位放不下或拥挤不堪,那时候再返工就一败涂地了,所以干什么事都要有保险系数。
五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特事特办,在时限紧迫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分管领导拿出用人高招,要我集中精力办展览,少请示,少客气,少汇报,“出水再看两腿泥”,最后拿出成果才是最好的汇报。
我们的工作团队在办展览的整个暑假期间,三伏炎夏,热的人几乎中暑,负责外勤的几个老少同志,骑着滚烫的自行车在校内外奔忙,拍照片,洗图片,购材料,搜资料,有时都自觉地加班到夜深人静,甚至回到家还要办公。负责文档采访、搜集资料、落实表报数据以及与各单位联络督办的赵明义老师,年过半百,深入基层,跑肿了腿脚;负责拍照洗印图片的瞿鸣恺、李建林一老一小两位老师,不畏酷暑,完成了一千五百多张大中小图片的组织拍摄和洗印任务。瞿老师年近六旬,患有腿疾,东奔西忙,李建林老师积劳上火,鼻子多次出血也不离岗;校长办公室仅有的一位女打字员杨淑信老师,操作校办仅有的一部电脑,包揽了大中小标题打印和几万字图片说明的繁重工作,热伤风中暑也不肯休息,办展期间近百日,一日也未离开机房。特别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由当时美术系青年教师解中宇带领着十几名男女学生组成的展览制作突击队,白天忙不完夜晚加班,整个暑假没有一名学生请假离开岗位。时下任《曲阜师大报》主编的胡长春老师及几位青年编辑,看到展览文编人手太少,也作为志愿者为展览立下了汗马功劳。
转眼间三十年时光即将过去,我却经常有愧地想,那时我满脑子都是展览的“倒计时”!那样的天气,那样的工作,那样的苦累,我竟未给团队人员安排过一顿慰劳餐。
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校师生久盼的“辉煌四十年”大展,在隆重的校庆日如期与大家见面了!赴会的校友代表和校外来宾都给予我们衷情地点赞,更是在省内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十多个省内外兄弟院校派团来我校参观,也为他们办好展览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