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者,一身淑静娴雅的古典气质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紧跟前沿治学的新锐态度激发着学生们的为学热情,倾心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同时又兼收并蓄,善于在教学中融合中西教育理念,使两者相得益彰。在身边的师生们看来,这就是姜丽静老师极具感染魅力的人格风采与教学特色。在姜丽静老师自己看来,教书育人马虎不得,自己只不过是在努力做一个称职的老师。课堂上不照本宣科,教学中不因循守旧,姜丽静老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为幼儿教育课堂带来了别样的色彩。
让幼儿教育植根“中国文化土壤”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作为幼儿教育更应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启蒙教育。但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却没有那么容易。难认的生字、难懂的典故、迥异的历史条件都成为同学们读懂古典文学的“拦路虎”。姜丽静老师从现代语境中找灵感,把优秀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社会,用现代的例子讲古人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幼儿教育理论更“接地气”了。
在讲解《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候,姜丽静老师不从枯燥的理论入手,却先讲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梳理故事情节、挖掘阐发,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巨大艺术魅力,也领悟到了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在面对自然、灾难和看似不可抵抗的力量时,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当“90后”学生们听到这些故事和人名时,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在讲到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时,姜丽静老师不仅通过视频向学生们形象地展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还鼓励大家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孔子学堂进行调查研究。她启发学生对比两种风格迥异的幼儿教育模式,并进一步思考两种模式的互相借鉴和融通等问题。
针对我国幼儿教育传统被忽视的现状,姜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同学们:随着中国当前的文化转向,百年来的“激进反传统”进路宣告终结,重建文化自信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发掘中国优秀的幼儿教育传统和资源,赋予其现代价值,正当其时!同学们身处曲阜——儒学源头和教育圣地,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条件,使传统的承续和发展,成为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为大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就这样,在生动的讲述中,姜丽静老师把幼儿教育的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和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和热爱融为一体,并用自己的切身言行,感染和激励着大家。
燃起一把想像力之火
不问前路艰辛,只为春风化雨。“我是研究教育的,所以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个称职的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一直是姜丽静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她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姜丽静老师通过山东省公派留学项目和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访学项目,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长期研修。期间,她不仅体验到中西课堂教学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再次引发了她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为了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课下背笔记的被动学习形态,回国后,姜老师决心通过更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将自己所学所见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
幼儿电影,是幼儿时期重要的社会教育手段,对我国幼儿的心理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然而,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却稍显滞后。针对这个问题,姜丽静老师通过与学生重温迪斯尼经典电影,把学生的目光从封闭的课堂和教材,转向更为开阔的幼儿社会教育领域。在电影作品的选择上,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多的特点,她特别设计了公主系列,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观看电影的同时,分析其中的性别隐喻。“只有学会反思,提出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而相互冲突的材料或观点,往往是启发学生反思,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好素材。”于是,从《白雪公主》、《灰姑娘》到《花木兰》、《冰雪奇缘》,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公主”形象中,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女性形象的流变,以及其背后隐含的性别假设和社会文化情境等问题。
姜老师讲课时还注意把幼儿教育领域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等穿插进来。她解释说:“教育研究每时每刻都有新进展,教学内容最好是敞开的,不断加入新内容,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在讲解教育思想时,她特别注意引领学生回到教育思想赖以产生的历史现场,从宏大的社会和历史境遇,到微观的个人生活史,在娓娓道来中展现思想家独特的思考和治学之路。在课程作业方面,针对大四学生,她鼓励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在课程范畴内自由选题,运用所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独立或合作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传承师道教学相长
平时温柔的姜老师在对待学生作业、论文的时候绝对是“严师”,不少同学对她是“又爱又怕”。
对于这一点,15级的朱文文同学颇有发言权,“毕业论文,我都不知道前前后后改了多少遍,连一个句子、一个词,姜老师都不会放过。”“我论文的研究对象,生活的年代是属于清前期,还是清中期,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仅一字之差,她帮我重新翻阅了历史学、教育史等多个领域的典籍进行求证,确保其精准。”
在对硕士生的培养上,姜丽静老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结合,以严谨的学术训练锻造学生的学术修养,培养学生知识的规范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她还根据每个学生的所学专长与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探寻适合的学术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竭尽全力为学生铺路。
“要么不做,做就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姜丽静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教导她的学生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专著《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中,将由国际学术出版社Springer英译出版,其中文版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图书馆馆藏;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相关成果及其本人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面对荣誉,姜丽静老师谦虚地说:“我还在学习的路上,距离老师的期望差得很远。”在她看来,如果自己有点滴成绩的话,主要归功于众多恩师和师友的教诲和点拨,也要归功于教育学院的优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自1995年进入米兰,米兰(中国)教育系读书,2002年硕士毕业回母校工作以来,她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勉励。刚参加工作时,老教师经常耳提面命,传授她教学经验。每每和她聊天时,谈的话题都是教学和研究,并且经常帮她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做研究的时候,也总是带着她,指导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给予自己深深的启发。回国工作伊始,学院领导和老师对她的教学非常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学院在本科教学中推行的“一课一本”制度,教育学科新近获批两个博士点,所有这些都给予她莫大的激励。耳濡目染,老教师带新教师,一代传一代,“大学就是以如此简单有力的方式传道授业”。
在曲园的三尺讲台上,姜丽静老师尽情演绎自己的人生,在教学中体会快乐,在读书中修身养性,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有人问她最喜欢干的事是什么?她笑着回答:“我最喜欢做的,就是‘读书,教书’。把我读书的所思所想与同学们分享,何乐而不为呢!”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姜丽静老师就是沉醉于教学艺术魅力中的一位“乐知者”。
(作者:孙琪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