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曲园学人】耕心育德 乐而忘忧——记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唐爱民

    唐爱民,生于1968年,1991年毕业于曲师大并留校任教,2003年获得我校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兼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61”、“1361”人才工程专家,兼任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多年来,他致力于德育原理研究、比较道德教育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成果卓著,在自己钟情的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这两个园地上,耕心育德,乐而忘忧。

    勤学善思的研究者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清晨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唐爱民始终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勤奋努力、采用恰当方法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和价值创造。牛角挂书、夙兴夜寐,学习专业知识、探索教育教学,他总是争分夺秒、宵旰攻苦;宁缺毋滥、运筹帷幄,开拓科研领域、深化科学研究,他总是三思后行、事半功倍。无论是勤奋向学还是用心治学,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唐爱民教授的睿智和坚忍。

    1987年唐爱民参加高考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踌躇满志地报考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哲学专业,可是却与理想学府的理想专业失之交臂,最终他踏进曲园,成为我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一名本科生。从最初的茫然不知、厌恶排斥、自我放弃到后来的深深着迷、爱不释手、小有成就,唐爱民一路披荆斩棘、探骊得珠。他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范畴论》、《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儿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4部;主持或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010年,他酝酿多年、执笔独撰45万字的《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和38万字的《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先后出版,2012年专著《道德教育范畴论》出版。《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系统地梳理与反思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与规律,视野开阔,思维创新,见解独到,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道德教育范畴论》则从逻辑学、范畴哲学视域条分缕析地探究了道德教育的本体论范畴、认识论范畴、实践论范畴,为道德教育基本理论领域提供了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理论参照,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两部专著分别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一出版便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热烈讨论和普遍好评。其《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则梳理了西方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历史启蕴,提纲挈领、史论结合、颇有新意,成为全国诸多院校研究生教学的核心参考书。

    没有耕耘,何谈收获?恰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所言,“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对此,唐爱民说:“这些成果都是这些年辛苦耕耘的结果,算是水到渠成吧。”为了论文写作、专著撰写,他有时候彻夜不眠,几乎废寝忘食,甚至因伏案太久以致两眼昏花。勤奋自是成功的基础,而方法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谈起自己的治学方法,唐爱民说,“我的研究灵感源自三个方面:阅读的启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课堂教学的自反性疑惑。这些问题,既有关涉学术生态的大问题,也有具体教育问题的微观思考。大问题诉诸于课题、著述的系统解答,小问题则以单篇论文予以回应。”他总是想方设法第一时间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并尽快投入到理清思路、搜集资料的工作中。在他的书房和办公室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杂志,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他便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在长时间的阅读思考中,他攒下一大批“宝贝”———270多个科研选题。每当指导研究生选题时,他总会让学生在他积累的选题里自由选择,带领他们畅游学术的海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爱民认为,科学研究永远没有止境,而他要做的便是认准目标、卯足力气,以勤奋为起点,采用合适方法,脚踏实地、奋勇向前,征服一个山头再向下一座山峰进发。

    会讲故事的老大哥

    始终坚持课堂是最心爱的精神领地,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唐爱民不仅芬芳在科学研究的花园里,更绽放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

    唐爱民教授的课堂总是因为“新鲜、有趣、有用”深为同行们赞赏,同时也深受同学们欢迎,这一切源于他长期的读书积累。“读书是我最钟爱的生活方式,不读书怎能为人师,怎能保证学术思想的鲜活和课堂教学的魅力?”他秉承着 “把课堂讲活”的朴素理念,读书看报、积累素材、推敲琢磨、钻研方法,孜孜不倦、乐而忘返。同时,为了给课堂输入最新鲜“血液”,他总是第一时间采购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浏览最新发行的学术期刊,从中找寻来自学术前沿的适合各年级同学了解、接受的知识。有的理论太枯燥,他就通过趣味性故事给学生讲解;有的知识太抽象,他就画图形、列表格,甚至有声有色、手舞足蹈地向学生演示;课堂气氛稍有沉闷,他便会机智地讲几个简短幽默的学术典故,于是,在捧腹大笑中,注意力分散的同学不知不觉就被他巧妙地拉回课堂了。他以叙事教学为主,引经据典,贯通古今,博论中外,把日常生活的思考感悟、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转化成专业教学的鲜活资源,在师生倾心对话中对学生进行达臻舒怡的专业启迪。渐渐地,学生们都把他看做“会讲故事的老大哥”。

    这样的课堂,学生们怎能不喜欢呢?一节课下来,唐爱民往往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但学生们却意犹未尽。课堂上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下课后总有一些学生对课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行追问。“有时候唐老师会被我们堵在教室里”, 2013级学生李欢说,“老师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我们忍不住都想多知道一点。”学生们时常找他问问题,让他推荐阅读书目,还有的同学自发写了读书体会与他交流……而不管多繁忙多劳累,唐爱民总是耐心细致对待学生,看到青年人打开思维的张力,独立深入思考,这是他最心怡的时刻,也是他心中成功课堂的标志。

    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的书架也是学生借阅的方便去处。”对于经典读本,他总会买两本,一本供自己阅读,另一本给学生借阅。与学生们交流读书心得,畅谈人生理想,无论是专业的筹划、学术的疑惑还是生活的苦恼、情感的纠葛,他都尽自己所能地予以缕析和指导。直到现在,在山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方蕾蕾,仍感念着恩师———“还记得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有六万字,唐老师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引据论证、遣词造句,一字一句地推敲,来来回回改了5次。”唐爱民精彩地演绎着课堂,真诚地关爱着学生,也收获了难忘的真情。他说:“每当毕业季,同学们纷纷到办公室辞行的时刻,是我最激动最难忘的时刻,这是对我人格的尊重,也是对我劳动的肯定。”

    作为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员,唐爱民以学院为家,致力于学科建设、科研规划、研究生教学改革等多项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对学院的发展,他更是信心满怀。明年正值我校甲子校庆,也恰逢教育科学学院30周年院庆,应学校和学院要求,唐爱民投身到院史编纂工作中,几乎挤出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搜集资料、撰稿改稿,不知疲倦地思考着、撰写着、修改着。看着他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耕心育德乐而忘忧”书法条幅,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这不正是唐爱民教授真实的生活写照吗。

    (作者:杨 男 张玉莹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秀娟)

    发布:米兰,米兰(中国)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