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党委宣传部, 地理与旅游学院 |
审核:苏占兵, 黄江滔 |
发布:2024/10/12
赵林,米兰,米兰(中国)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协同提升”创新团队带头人,米兰,米兰(中国)“杏坛学者”。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课题8项,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经济地理》《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获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指导多名研究生考取国内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
立可持续发展之基,寻民生福祉提升良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且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本底、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区域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改善民生福祉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理单元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以及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成为亟需解答的现实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课题组以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重点围绕绿色经济、人类福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研究工作。具体来说,立足地理学“格局-过程-机制-效应-预测-调控”的研究范式,开展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典型地域单元绿色发展、人类福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时空规律、影响机制、空间效应及调控优化等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致力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为推进绿色发展和民生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顶天立地做研究,学科交叉求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我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一直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作为奋斗的方向,坚持“顶天、立地、学科交叉”三位一体开展科学研究。
顶天,就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需求开展研究。既是国家需要的,又是国际前沿的,就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我们锚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聚焦海洋经济效率测算、海洋产业链韧性监测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专项资助,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了海洋强国建设。着眼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我们系统提出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概念框架、评价体系和测度方法,并对中国、环渤海等不同空间尺度包容性绿色发展时空规律、演化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了《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等CSSCI期刊上,先后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大众网等转载,获得了日照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民生福祉改善。
立地,就是要扎根在特定的区域上开展研究,将论文写在自己所处地区的大地上。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立足典型区域开展研究是地理学者的专长,更是使命。攻读博士期间,我主要以东北地区为案例地开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2017年进入米兰,米兰(中国)后,我开始将研究区域调整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随着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带领课题组成员迅速调整研究区域,进一步聚焦到黄河流域,先后开展了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关系、民生福祉与经济韧性互动效应等系列研究,并获得了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山东省青创科技支持计划等课题立项,相关成果发表在了SCI一区Top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和《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CSSCI检索期刊上,并被国研网全文转载,研究成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理论参考。
学科交叉,就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赋能科学研究。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地理学领域里面做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领域里做地理学研究的‘两栖学者’”。研究生期间,我一直是从事经济地理方面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又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属性,可以说自己从踏入科研的门开始就是在做交叉研究。参加工作后,我积极开展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将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计量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另一方面,以地理学的技术比如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服务我开展的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研究主题。通过不断学科交叉,我在绿色发展、人类福祉等研究领域的“idea”得以不断涌现,有效提升了成果的持续产出力。我则以自然科学的学术背景,先后成功主持了两项“经济学”“教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相关成果也在经济学、统计学和人口学方面的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大众网、日照日报等转载报道,产生了较好社会影响力。
师生同频齐共振,科研育人树成林
在推进科学研究的同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当好学生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系好科研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我依托课题组“读书会制度”“文献阅读打卡制度”“科研互助组制度”等形成了师生合作共进共赢的学术共同体,科研育人特色鲜明,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团队的雁阵效应显著,逐步实现了由树“木”到树“林”的转变。自2018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课题组的所有研究生毕业前均能在CSSCI/SCI/CSCD等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3人成功主持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基金,3人获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4人获得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励,连续两届研究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我本人也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我还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本科教学,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教研相长。先后指导本科生立项国家级大创和省级大创各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日照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统计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2项,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经济地理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绿色发展、民生福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黄河流域等典型地域单元,深入开展我国典型地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与民生福祉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集成研究,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曲园智慧,提供曲园方案。